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4年認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區政府) 同意《公約》應用於香港。

 

隨著《公約》於2006年4月正式生效,特區政府於同年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康文署) 香港文化博物館內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 組,以執行《公約》要求的具體工作。2015年5月,康文署將非遺組升格為非遺辦事處

 

 

理想、使命和信念

理想


致力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推廣和傳承非遺,鼓勵公眾參與,共同推動非遺的傳承與創新。

 

使命

  • 記錄、立檔和研究香港非遺,確立香港非遺項目,以加強保護非遺的工作。
  • 提供多元化節目,展現和推廣香港非遺,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重視。
  • 致力推動社區參與及區域合作,支持非遺傳承工作,共同保護和推廣香港非遺。

 

信念

  • 專業精神
  • 以人為本
  • 傳承創新
  • 團結協作
  • 社區聯繫

 

非遺辦事處標誌

由「循聲覓道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系列客席策展人、本地年輕獲獎建築師蕭國健設計,以「非」字為設計概念,人、社群、傳承、時間各元素以抽象方式表達,中間的一筆貫通「非」字的左右部份,穿越時間的罅隙,同時營造出一脈相承的形態,表現現代和傳統之間兩者互相平衡,適應時代變化而循環不息。

 

社區、群體和個人是實踐和傳承非遺的主體。時光如流水,稍縱即逝,正如非遺經歷時間的沉澱,新舊交迭,薪火相傳,連綿不斷。口述傳統、表演藝術、節慶禮俗、工藝技術等各類傳統文化項目流傳於世,在時間洪流中不斷演化,成為香港的無形瑰寶。

 

 

從非遺辦事處的標誌,演繹成不同圖案,代表《公約》提及非遺的五個範疇: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設計開口成形,代表口述傳統,代代傳頌。

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
以表演者為主角,捕捉兩位表演者背靠背舞動的一刻。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以聚集四方為設計理念,展示社群凝聚力。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設計將人和陰陽黑白結合,表現自然界和宇宙。

傳統手工藝

傳統手工藝
工匠雙手以抽象方式展現,代表其巧奪天工的手藝。

 

財務資料

2022/2023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