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我們
- 香港非遺
-
展覽及活動
- 展覽
- 公眾活動
- 教育活動
- 導賞服務
-
展覽回顧
- 2021「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 2021 根與魂—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線上展演活動
- 2021 沙頭角慶春約太平清醮展覽
- 2020「那些年的節慶」展覽
- 2020「口傳心授系列 I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展覽
- 2019 口傳心授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 2019 繼承 —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花燈紮作技藝展示
- 2019 根與魂 — 青未了 ‧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 2019 二零一九年香港花卉展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紮作技藝展示」
- 2019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紮作技藝展示
- 2019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系列活動 『口傳心授:香港特別行政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月
- 2018 妙繪 · 香港非遺
- 2018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紮作技藝展示
- 2018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紮作技藝展示
- 2017 口傳心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 2017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傳統花燈紮作技藝展示
- 2017 根與魂—憶江南 ‧ 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 2017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花燈紮作工藝展示
- 2016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花燈紮作工藝展示
- 2016 客家功夫三百年:數碼時代中的文化傳承
- 2016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花燈紮作工藝」展覽
- 2016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龍紮作技藝」展覽
- 2015 根與魂—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及講座
- 2014 非常香港—傳統風俗文化展覽
- 2014 香江琴緣
- 2013 根與魂—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 2012《西蜀天工》 - 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覽)
- 2011 根與魂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 2011 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香港項目
- 2010 元朗馬田村金龍
- 2009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
活動回顧
- 2022「師傅到!」系列節目
- 2022 南音游記 — 行到邊 ꞏ 唱到邊
- 2022 香港長衫技藝非遺研討會
- 2022「發現非遺」系列
- 2021 香港博物館節 —「再覓非遺」尋樂日
- 2021「發現非遺」系列
- 2021「非遺進校園」節目系列
- 2020 發現非遺
- 2020「非遺傳承 ─ 族群移居與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系列
- 2019「發現非遺」系列
- 2019 非遺傳承講座「解構男女裝長衫:美學與工藝」
- 2019「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
- 2019 非遺大使訓練課程 – 「童」心看非遺
- 2018「發現非遺」系列節目
- 2018 非遺大使訓練課程 ─「童」賞非遺新角度
- 2018「發現非遺」同樂日
- 2018「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觀賞活動
- 2018 第二屆坑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日
- 2018 香港花卉展覽:花花世界賞非遺
- 2018「口傳心授系列 I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展覽配套活動
- 2018 非遺同樂日
- 2017 細說新唱.南音
- 2017「非遺深度賞」同樂日暨《一脈相承:傳承.傳情》短片啟播
- 2017 非遺任務 ─ 大坑火龍紮作教室
- 2017「金茶王」的港式奶茶製作秘技—示範 x 嚐味 x 體驗
- 2017「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觀賞活動
- 2017 坑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日
- 2017 「非遺任務 ─ 我要做傳承人」系列之「十項」全能基本功
- 2017「長洲太平清醮」講座及飄色製作分享
- 2017 非遺傳承迎新歲
- 2016「非遺任務 ─ 我要做傳承人」系列
- 2016 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
- 2016 非遺任務 ─ 大坑火龍紮作教室
- 2016 區區有「盂蘭」講座系列
- 2016「非遺樂在夏令時」同樂日
- 2016「非遺樂在三棟屋」同樂日
- 2016「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
- 2016「長洲太平清醮」講座及飄色製作分享
- 2015 大坑火龍紮作示範講座
- X「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講座及觀賞活動
- X 發現非遺 — 5月
- X 6月 發現非遺
- X 7月 發現非遺
- X 8月 發現非遺
- X 9月 發現非遺
- X 10月 發現非遺
- X 6月及7月 發現非遺
- X 非遺傳承講座「解構男女裝長衫:美學與工藝」
- X 8月 發現非遺
- X 9月 發現非遺
- X 1月至3月 發現非遺
- X 7月至9月 發現非遺
- X「非遺任務 ─ 我要做傳承人」系列之「麒麟學堂」
- 資助計劃
- 瞬間看非遺
- 研究及出版
- 展覽
- 公眾活動
- 教育活動
- 導賞服務
「發現非遺」系列節目 — 2023
節慶、民俗、藝術 —— 「揮春」瑣談與示範(網上直播)
「揮春」乃粵地對「春貼」、「春條」之特有稱呼。張貼「揮春」,除了迎接新春,也有趨吉避凶之意;而「揮春」之形式、內容、書體,也與中國語文、書法藝術相關。本次講座將介紹「揮春」的民俗性質與起源;並從語文和書法角度略說「揮春」的特點。講者亦會示範不同形制、內容、書體的「揮春」,讓公眾對「揮春」有一全面而概括之認識。


日期 |
2023年1月8日(星期日) |
時間 |
下午3時至4時30分 |
講者 |
嚴至誠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 |
節目重溫 |
http://bit.ly/3CCAjyK |
手寫「揮春」工作坊
以書法手寫之傳統「揮春」,內容豐富多變,具有藝術價值,在印刷品充斥的現代,仍然深受歡迎。工作坊會簡單介紹傳統「揮春」之起源、形制、內容,並設有即席示範與實習時間,讓參加者能在認識傳統之餘,可以為自己與至親好友書寫貼心而得體的「揮春」,更深刻體驗貼揮春這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項目。


日期 |
2023年1月14日(星期六) |
時間 |
第一節:上午11時30分至下午1時 |
地點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活動室(位於三棟屋博物館) |
導師 | 嚴至誠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 |
「揮春迎新歲」活動
貼揮春是香港的農曆新年習俗,同時是香港非遺項目之一。於紅紙上以墨水或金漆寫上新一年的願望,並張貼在家中或店鋪內圖個好意頭。至今香港不少舊區仍有街頭攤檔為市民書寫新年揮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將為遊客即場書寫揮春,贈予新春祝福,以推廣這個寶貴的香港非遺項目。


日期 |
2023年1月15日(星期日) |
時間 |
第一節:下午2時至下午3時 第二節:下午3時30分至4時30分 |
地點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位於三棟屋博物館) |
導師 | 梁文彥先生(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二級助理館長) |
「傳統曆法:編撰《通勝》與擇日」講座(現場和網上同步進行)
香港歷史博物館 協辦
傳統曆法是古人通過觀測天象以編定年、月、日的計算方法,人們將之編成《曆書》有助古代農業生產活動。時至今日,在廣東地區慣稱為《通勝》的曆書,其內容亦隨著現代人的需求而變得包羅萬有,成為現今社會行事擇日的重要參考。是次講座將由著名《通勝》編撰者蔡興華女士,與大家淺談出版《通勝》的工作,以及闡述《通勝》的內容及擇日文化,讓公眾能夠活用《通勝》。


日期 |
2023年3月11日(星期六) |
時間 |
下午3時至5時 |
地點 |
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
講者 | 蔡興華女士(曆學堪輿學家) |
節目重溫 | http://bit.ly/3JxrYAi |
印章雕刻工作坊
印章雕刻技藝,是一門結合書法、刀工、構圖設計等技法的中國傳統工藝。由於篆書是印章上常用的書體,故印章雕刻技藝又稱「篆刻」。一枚印章兼備實用與藝術價值,除用於個人署名外,亦可體現文人雅士的志趣。工作坊將簡介香港印章行業歷史,並由印章雕刻師傅即場示範。參加者可親手設計與雕刻個人化的石印章,以加深他們對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認識。
![]() |
![]() |
日期 |
2023年3月25日(星期六) |
時間 |
第一節:上午11時至下午1時30分 第二節:下午3時至5時30分 |
地點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活動室(位於三棟屋博物館) |
導師 |
吳錦泉師傅(印章雕刻師傅) |
清明仔製作工作坊
客家人因應不同時節和場合製作各式茶粿,其中一種名為「清明仔」的傳統客家食品,便是使用在清明節前後採收的雞屎藤葉製作,故又稱「雞屎藤粿」。除了具食療功效,客家人會用「清明仔」在清明時節供奉祖先。工作坊將透過製作此傳統食品,讓參加者了解傳統鄉村文化的生活智慧。
![]() |
![]() |
日期 |
2023年4月22日(星期六) |
時間 |
第一節:下午2時至3時30分 第二節:下午4時至5時30分 |
地點 |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新界荃灣老圍村二陂圳地段453號) |
導師 |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導師 |
親親小花牌工作坊
花牌是常見於傳統節慶、新店開張及就職典禮等場合的大型裝飾,既能增添節慶氛圍,亦代表致送者的敬意。親子工作坊將簡介花牌的歷史、用途和特徵。參加者將透過拼貼花牌部件和設計祝福語句,認識花牌的特色和結構。
![]() |
![]() |
日期 |
2023年5月28日(星期日) |
時間 |
上午10時30分至中午12時 |
地點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活動室(位於三棟屋博物館) |
導師/ 講者 |
蔡榮基師傅(資深花牌紮作師傅) |
迷你花牌製作工作坊
花牌紮作技藝是香港非遺項目之一,盛行於1950至1980年代。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花牌在用料和製作等方面也有不少變化。工作坊將介紹花牌的歷史、演變、用料和工藝,參加者將透過製作迷你花牌,認識花牌的構件及體驗花牌紮作技藝。
![]() |
![]() |
日期 |
2023年5月28日(星期日) |
時間 |
下午1時至3時 |
地點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活動室(位於三棟屋博物館) |
導師/ 講者 |
蔡榮基師傅(資深花牌紮作師傅) 周啟豪師傅(花牌紮作師傅) |
花牌紮作技藝工作坊
花牌紮作工序繁多,一般以竹和鐵線紮成支架,並將龍形和鳳形的紋飾、紅布、銻花、文字裝飾等部件逐一組裝而成。花牌的設計亦會因應客人的要求而作調整。工作坊將介紹花牌的歷史、工藝及用料等。參加者將合力紮製花牌,體驗此項香港非遺技藝。
![]() |
![]() |
日期 |
2023年5月28日(星期日) |
時間 |
下午3時30分至5時30分 |
地點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活動室(位於三棟屋博物館) |
導師/ 講者 |
蔡榮基師傅(資深花牌紮作師傅) 周啟豪師傅(花牌紮作師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