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我們
- 香港非遺
-
展覽及活動
- 展覽
- 公眾活動
- 教育活動
- 導賞服務
-
展覽回顧
- 2023 根與魂 - 茶和天下.雅集︰浙江茶文化生活主題展演
- 2023 賞悅非遺 – 香港非遺線下展播
- 2023 傳統花燈紮作技藝展示
- 2022「民間手藝•紮作傳承」學員作品展
- 2021「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 2021 根與魂—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線上展演活動
- 2021 沙頭角慶春約太平清醮展覽
- 2020「那些年的節慶」展覽
- 2020「口傳心授系列 I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展覽
- 2019 口傳心授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 2019 繼承 —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花燈紮作技藝展示
- 2019 根與魂 — 青未了 ‧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 2019 二零一九年香港花卉展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紮作技藝展示」
- 2019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紮作技藝展示
- 2019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系列活動 『口傳心授:香港特別行政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月
- 2018 妙繪 · 香港非遺
- 2018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紮作技藝展示
- 2018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紮作技藝展示
- 2017 口傳心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 2017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傳統花燈紮作技藝展示
- 2017 根與魂—憶江南 ‧ 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 2017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花燈紮作工藝展示
- 2016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花燈紮作工藝展示
- 2016 客家功夫三百年:數碼時代中的文化傳承
- 2016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花燈紮作工藝」展覽
- 2016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龍紮作技藝」展覽
- 2015 根與魂—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及講座
- 2014 非常香港—傳統風俗文化展覽
- 2014 香江琴緣
- 2013 根與魂—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 2012《西蜀天工》 - 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覽)
- 2011 根與魂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 2011 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香港項目
- 2010 元朗馬田村金龍
- 2009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
活動回顧
- 2023 #ddHK設計#香港地
- 2023 非遺生活節
- 2023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2023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特備節目
- 2023 師傅到
- 2023 發現非遺
- 2022「師傅到!」系列節目
- 2022 南音游記 — 行到邊 ꞏ 唱到邊
- 2022 香港長衫技藝非遺研討會
- 2022「發現非遺」系列
- 2021 香港博物館節 —「再覓非遺」尋樂日
- 2021「發現非遺」系列
- 2021「非遺進校園」節目系列
- 2020 發現非遺
- 2020「非遺傳承 ─ 族群移居與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系列
- 2019「發現非遺」系列
- 2019 非遺傳承講座「解構男女裝長衫:美學與工藝」
- 2019「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
- 2019 非遺大使訓練課程 – 「童」心看非遺
- 2018「發現非遺」系列節目
- 2018 非遺大使訓練課程 ─「童」賞非遺新角度
- 2018「發現非遺」同樂日
- 2018「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觀賞活動
- 2018 第二屆坑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日
- 2018 香港花卉展覽:花花世界賞非遺
- 2018「口傳心授系列 II: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展覽配套活動
- 2018 非遺同樂日
- 2017 細說新唱.南音
- 2017「非遺深度賞」同樂日暨《一脈相承:傳承.傳情》短片啟播
- 2017 非遺任務 ─ 大坑火龍紮作教室
- 2017「金茶王」的港式奶茶製作秘技—示範 x 嚐味 x 體驗
- 2017「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觀賞活動
- 2017 坑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日
- 2017 「非遺任務 ─ 我要做傳承人」系列之「十項」全能基本功
- 2017「長洲太平清醮」講座及飄色製作分享
- 2017 非遺傳承迎新歲
- 2016「非遺任務 ─ 我要做傳承人」系列
- 2016 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
- 2016 非遺任務 ─ 大坑火龍紮作教室
- 2016 區區有「盂蘭」講座系列
- 2016「非遺樂在夏令時」同樂日
- 2016「非遺樂在三棟屋」同樂日
- 2016「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
- 2016「長洲太平清醮」講座及飄色製作分享
- 2015 大坑火龍紮作示範講座
- 資助計劃
- 下載/資源中心
- 瞬間看非遺
- 研究及出版
- 展覽
- 公眾活動
- 教育活動

香港首份
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的規定,各締約國應在社區、群體和相關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下,確認和確定境內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 項目,以編製非遺清單,作為保護的基礎。
自2006年《公約》生效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特區政府) 便籌劃進行全港性非遺普查,以蒐集研究數據,用以編製本港首份非遺清單。特區政府於2008年成立非遺諮詢委員會,督導全港性非遺普查的工作,並於2009年8月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進行全港性非遺普查。經過三年多的時間,整項普查工作於2013年年中完成。
華南研究中心就接近800個本地個案進行了廣泛研究和實地考察。非遺諮詢委員會根據華南研究中心提交的調查結果深入討論後,推薦了一份包含477個主及次項目的建議非遺清單。
為蒐集社會各界對建議清單的意見,特區政府於2013年7月10日至11月9日,展開為期四個月的公眾諮詢。期間,特區政府除收到十八區區議會和鄉議局的意見外,還收到多份由市民和團體提交的書面意見。非遺諮詢委員會參考了公眾意見後,將建議清單項目由477個增至480個。該份建議清單最後獲特區政府確認,並於2014年6月公布為香港首份非遺清單。
按照《公約》的五個類別,納入香港首份非遺清單的480個項目分布情況如下:
類別 |
主項目 |
副項目 |
總數 * |
---|---|---|---|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
10 |
14 |
21 |
表演藝術 |
21 |
18 |
34 |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
74 |
248 |
292 |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
4 |
3 |
6 |
傳統手工藝 |
101 |
36 |
127 |
總數 * |
210 |
319 |
480 |
特區政府將根據普查結果和首份非遺清單,在諮詢非遺諮詢委員會的意見後,制訂和加強保護措施,也會定時更新清單項目。
若公眾希望向非遺辦事處建議有價值的傳統項目及提供相關的現存文字記錄、檔案及錄像資料,請填妥香港非遺清單申報表,並透過電郵、傳真、郵寄或親身遞交表格到本處。
- 項目在一定群體中或地域範圍內世代傳承,並能反映香港的歷史源流;
- 項目具有維繫社區關係的作用,並能反映社區的認同感和持續性;及
- 項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